当前位置: 首页> 教育> 培训 > 家校社齐携手 共画育人“同心圆”落实“双减” 首个合格家长培训班在京开班

家校社齐携手 共画育人“同心圆”落实“双减” 首个合格家长培训班在京开班

时间:2021-10-13来源: 浏览次数:0次

“双减”政策出台,“家校社共育”从概念变成了新常态。如何创新协同育人方式、达成减负共识,助力孩子成长?10月12日,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联袂打造的首个“合格家长”培训班正式开班,培英小学的近百名家长成为首批新学员。据悉,此次培训班为期3个月,分为6个主题,通过课上学习+课后实践的方式,“手把手”地为家长赋能。同时,家校社三方也将多渠道互动,携手探索“双减”下协同育人的“北京方案”。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北京师范大学兼职教授文喆,海淀区教科院主任闫顺林,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科长燕海霞等出席开班仪式。

1.jpg

“双减”政策出台,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开班仪式上,海淀区教委基教一科科长燕海霞表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一生,而在“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更凸显其必要性。希望家校双方借助“家长课堂”这一平台,共同研究教育孩子的新方式、新方法,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成长,将来享有幸福的生活,不输在人生的“终点”上。

2.jpg

海淀区教科院主任闫顺林也表示,教育为孩子赋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二是社会情感能力。而后者,来自于学校和家庭环境的浸润。只有家校“同步”,才能赋予孩子适应未来社会所必备的能力与活力。此次合格家长培训,不仅为培英小学的家长学员赋能,也为海淀区的家校共建提供了新模式。

3.jpg

作为首个“合格家长”培训班试点单位,海淀区培英小学校长祝莉娟深有感触:面对“双减”带来的变化,培英小学在各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狠抓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效果已然显现。但是,这还不够。构建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联动。她在发言中表示,“在‘双减’背景下,只有家校紧密携手,形成1+1>2的合力,才能让孩子真正受益。而此次合格家长培训,正是在教育发生深刻变革情境下,围绕家庭教育、家校社共育的一次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希望全社会与学校、家庭一起,站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育立场,凝心聚力,构建高质量的协同育人体系,为孩子的成长成才贡献每个人的力量。”

家长学员代表、培英小学三年级7班许笑尘同学的妈妈刘静则说出了很多家长共同心声。她坦言,“培养孩子是家长的职责所在。然而,我们却时常感到自己的思想跟不上孩子的成长,心态跟不上社会的变革。面对见识广、思维活跃的孩子,该怎么管?“双减”政策下,又该注重什么?学校从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出发,通过系列培训为家长增能,非常希望通过这期培训让自己有转变、有收获。”

4.jpg

在开班仪式上,培英小学正式聘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文喆为家长学校教育专家。开班仪式结束后,文喆教授以《从“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谈起》为主题,为家长学员开讲第一课。他在授课中,借102年前鲁迅先生撰写的同名文章提示在座家长承担起为人父母的三点责任——理解、指导、解放,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指导者、协商者,赋予孩子们健康的身体、高尚的品德、不断学习的态度和自理的能力,最终成为一个独立的人。

5.jpg

据悉,此次“合格家长”培训班由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与北京市海淀区培英小学共同打造。为了有的放矢地解决家长关切的教育问题,在课程筹备阶段,北京教育科学院德育研究中心通过精心调研,详尽了解家长需求、教育困惑,并有针对性地研发了系列培训课程。在课上学习的同时,还将通过多种渠道,个性化地指导家长在课后实践,从而助力家长的专业化成长,提升家庭育儿素养,理性面对“双减”,做高质量的“陪伴者”。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介绍,在“双减”背景下,此次合格家长培训侧重落实“双减”目标,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家校协同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家庭育人观念、学生习惯养成、家风建设、亲子关系、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为家长提供专业支持。希望能够通过在海淀区培英小学的试点,不断完善课程方案,探索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方式、新路径,为助力“双减”政策在全国落地提供“北京方案”。同时,他也表示,此次培训工作得到了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科院的大力支持,下一步,希望“合格家长”培训班能够受到更多关注,并在更大范围内得以推广,集全社会之力,共画教育“同心圆”,构建常态化、过程化、专业化、规范化“共育”格局,让更多家庭受益,助力下一代健康成长。


关键字:

版权声明:

本网仅为发布的内容提供存储空间,不对发表、转载的内容提供任何形式的保证。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网络”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我们尊重并感谢每一位作者,均已注明文章来源和作者。如因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联系邮箱:service@qeerd.com,投稿邮箱:tougao@qeerd.com

责任编辑: